欢迎致电0532-80970018
答疑/询价/合作13356883611
欢迎致电0532-80970018
答疑/询价/合作13356883611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审查员通过不讲理的方式降低专利授权率,只会导致专利申请量激增!
发布时间:2025-05-06 11:09:52 | 浏览次数:

2025年4月已经过去,行业内有人统计出来,4月份中国发明专利专利授权率约50%上下,创十年新低!近期的行业数据引发热议。在科研奖励、职称评定对专利需求不降反增的背景下,许多申请人发现,即便技术方案具备创新性,审查员常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为由驳回申请。这种模糊化的审查逻辑,正在将中国专利生态推向"以量搏质"的恶性循环。
                                                        政策需求与审查逻辑的错位陷阱
某高校实验室负责人王教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团队研发的新型材料制备技术,为突破国外专利壁垒设计了3套技术路径。提交专利申请后,审查意见认为"反应温度梯度调整属于常规实验手段",3项申请全部被否。而该校职称评定要求每年至少1项授权发明专利,最终团队选择将技术拆分为12个"微创新"方案重新提交。

这类案例折射出制度性矛盾——当科研考核、企业资质认定仍将专利证书视为硬通货,而审查员过度依赖"本领域技术人员"这一缺乏量化标准的概念时,申请人只能通过"广撒网"策略对冲风险。数据显示,202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加17%,但平均单件申请权利要求项数下降34%,技术方案呈现碎片化趋势。

                                                     "本领域技术人员"神话背后的审查乱象
现行审查指南将"本领域技术人员"定义为知晓申请日之前所有普通技术知识的人员,这一理想化模型在实践中遭遇三重困境:

技术认知滞后性:审查员在检索对比文件时,往往依赖3-5年前的技术文献,难以准确判断新兴交叉领域的技术突破点。

主观判断偏差:不同审查组对"创造性高度"的把握差异显著,某AI图像识别算法在通信领域审查中被认定无创造性,转投计算机视觉分类后却获得授权。

举证责任倒置:超过60%的驳回决定中,审查员仅泛泛指出"常规技术手段",却未提供具体公知常识证据,申请人陷入自证"非常规性"的举证困境。

这种审查标准的不确定性,迫使代理机构开发出"战术性撰写"策略:将核心发明点埋藏在大量冗余技术细节中,通过权利要求层层嵌套降低审查员直接否决的概率。某头部代理所内部数据显示,2023年平均每件发明专利申请页数较2020年增加5-8页,但真正具备产业价值的核心专利占比却持续走低。

当前审查员存在一味依靠 “本领域技术人员” 对现有技术的理解来降低授权率的问题。专利审查的标准本应是严谨且科学的,旨在确保授权的专利具有真正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但部分审查员过度依赖主观判断,简单地以 “本领域技术人员” 能够轻易想到为由,对专利申请予以驳回。这种做法忽视了专利申请背后所蕴含的创新努力和实际价值。每个专利申请都是申请人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心血结晶,即使从 “本领域技术人员” 的角度看似不具有显著创新性,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价值。

这种不合理的审查方式直接导致了申请人大量提交专利来满足证书需求。当申请人发现一件专利申请难以通过审查获得授权时,为了满足项目申报、科研奖励、职称认定等方面对专利数量的要求,已经出现了申请人为了应对审查员的严格审查,通过多提交几件专利申请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申请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极大地浪费了专利审查资源,使得专利审查工作更加繁重和低效。

长此以往,这一现象对专利生态系统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从专利质量角度来看,大量为了满足证书需求而提交的专利申请,可能会拉低整体专利质量水平。一些申请人可能会为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一些低水平、重复性的专利申请充斥其中。这不仅不利于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得到保护和推广,也会影响我国在国际专利领域的声誉和竞争力。从审查资源角度而言,审查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冗余的专利申请,使得真正有价值的专利申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审查,延缓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从创新激励机制来看,不合理的审查方式和大量的专利申请压力,可能会打击申请人的创新积极性。当申请人发现自己的创新成果难以得到公正的认可和保护时,他们可能会减少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转而寻求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需求,这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无疑是一种阻碍。

审查员通过不合理方式降低专利授权率的做法,已经引发了专利申请量的异常激增,并对专利领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维护良好的专利生态系统,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我们迫切需要对专利审查制度进行反思与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审查标准和流程,让专利真正成为激励创新的有力武器。

专利制度本质是创新回报与社会公益的平衡器。当审查标准模糊化导致申请人用"专利军备竞赛"对抗制度不确定性时,受损的不仅是行政资源效率,更是整个社会的创新动能。唯有让审查尺度从"玄学判断"走向"科学度量",让政策激励从"数量崇拜"转向"价值锚定",才能终结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上一篇:申长雨:严把专利审查授权关,加强创造性审查!坚决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规制专利恶意无效行为
 下一篇:

扫一扫添加专属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