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致电0532-80970018
答疑/询价/合作13356883611
欢迎致电0532-80970018
答疑/询价/合作13356883611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2025年专利授权率这么低,为什么申请量反而变多了?
发布时间:2025-04-08 14:19:10 |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率却逐年收紧。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浮出水面:明明授权更难了,为什么企业和个人反而更疯狂地“批量申请”专利? 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政策与需求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科研能力证明”的生存游戏。专利授权率越低,申请量为何不降反升?背后的“内卷逻辑”值得警惕!

政策收紧,申请量却暴涨?数据揭示真相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发明专利平均授权率已降至50%以下,但同年专利申请总量突破500万件,同比增长9%。这一反差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领域更为明显:某省份企业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平均需提交15件以上专利申请,而最终仅3-4件获得授权。

“授权率每降1%,申请量就多冲5%。” 一位专利代理机构负责人坦言,这种“广撒网”策略已成行业共识。

刚性需求绑架市场:专利早已不是技术护城河
   专利的本质是保护创新,但现实场景中,它更多被异化为“敲门砖”和“KPI”;
企业端:申报政府项目、获取税收优惠、参与招投标时,专利数量是硬门槛。某科技公司CEO直言:“没有20件专利,连省级研发中心的门都摸不到。”
个人端:高校教师评职称、科研人员晋升、研究生毕业,专利证书成了“学术GDP”的替代品。某高校规定,1件发明专利可折算2篇核心论文。
资本端:科创板上市要求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专利”,投资机构将专利数量视为技术壁垒的量化指标。
当专利从“技术证明”沦为“数字游戏”,授权率越低,申请量反而被迫膨胀——毕竟,总有人需要“用数量赌概率”。

审查越严,内卷越狠?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国家提高专利质量的本意无可厚非,但现行评价体系下,政策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保量”倒逼“注水”:某医疗器械企业为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将同一技术方案拆分申请5件实用新型专利,最终仅1件获批,但已满足数量要求。
代理机构推波助澜:部分机构推出“包授权套餐”,承诺“申请10件保底授权3件”,实质是通过海量低质量申请摊平风险。
审查资源被挤占:2023年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延长至8个月,大量低价值申请消耗审查资源,反而延缓了高质量专利的授权进度。
这场博弈中,真正受损的是中国专利的整体质量。 据统计,授权专利中维持超过5年的不足40%,大量证书在“使命达成”后便被主动放弃。

破局关键:终结“以量论英雄”的评价体系
要跳出“严审查→多申请→低质量”的怪圈,需从需求端重构规则:
对企业:将“专利转化率”、“技术营收占比”纳入资质评审,代替单纯的数量考核(如某地已要求高新企业专利转化率不低于30%)。
对个人: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鼓励1件高价值专利替代10件“凑数专利”(参考浙江大学将专利转让金额纳入职称评审)。
对政策制定者:探索“分级审查”机制,对高校、科研院所的非市场化申请设置限额,引导资源向产业端倾斜。
专利市场的“内卷化”,本质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失衡的缩影。当专利沦为“数字游戏”,受伤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纯粹性,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未来。唯有让专利回归“保护创新”的本质,中国才能从“专利大国”真正迈向“专利强国”。

 
 上一篇:2025年前两个月,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双双“跳水”!创新寒冬来了?
 下一篇:2025年1-3月发明专利授权率54.5%、授权量同比下降21%;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同比下降2.73%

扫一扫添加专属顾问